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新时代 星青年 新未来

红色基因薪火传 “绿海”育出“星青年”

发布日期:2023-10-24 浏览次数:2206

绿海学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星青年总培训师陈孝云作“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赓续红色血脉 争做时代星青年”主题报告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立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对卓越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如何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何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是摆在全国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绿海学院举行二级学院集中挂牌仪式


  成立于2007年的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文中简称“绿海学院”),从全国两万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百强民办学校。支撑这一发展速度的动能是什么?在举全校之力打造的“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中,“星青年”和“新青年”之间,有无必然的联系?在其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同类高校借鉴?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绿海学院15年发展史。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平亲切接见绿海学院获全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一等奖师生团队


  “星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培养“星青年”人才的摇篮,绿海学院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四大功能,积极走上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之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结合《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要求,立足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绿海学院率先从立德树人与教育现实的紧密结合中找到突破,创造性地形成了“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

  “星青年”,肇端于北京大学举办的绿海学院“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是绿海学院基于“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凝练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新时代职教青年指明的发展定位:接续传承一百多年前五四“新青年”的“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精神,以“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姿态,将时代使命和人生价值相结合,响应新时代下的使命担当,从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主义风尚的倡导者以及在“双创”中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亲切接见陈孝云,充分肯定绿海学院办学特色并予以指导


著名党史专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逄先知来学院为师生作“毛泽东年谱”报告



知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绿海建校十周年之际,亲临学院看望师生并作“工匠精神”主题报告


当代著名儒学家吴光教授多次亲临绿海学院,就“三全育人”、文化兴校予以指导


  “星青年”模式以“成就一学生,幸福一家庭”“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不拘一格降人才”为责任,在学院“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统领下,明确“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高尚、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构建了七星(“星德、星智、星健、星美、星能、星力、星才”)、五力(演说力、执行力、创造力、礼乐力、领导力)和四个新一代(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星青年”文化体系。

  绿海学院成立“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心,在特色人才培育的体系内涵建设、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统筹指导。该模式形成了“星青年”行动纲领、“星青年”宣言、素质能力标准、培养方案体系、培养制度体系、导师队伍建设规划、星级人才评价实施办法等“星青年”人才培养的完善体系和丰富内涵,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中深度融入、双向推进,彰显育人特色,凸显以文化人和科技强校取得了显著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针对职教大学生思想特点,绿海学院注重以红色基因为引领,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助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育高尚道德、锤炼强国本领、锻造坚强意志,让他们树立人生自信,立志成为大国工匠。







“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下催生出以红色文化为代表的各种文化活动


  绿海学院坚持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通过第一课堂进行理论熏陶、第二课堂进行实践锻炼的方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基因,不断丰富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开设红色文化研究选修课,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着力打造“红研会、红课程、红学堂”,实现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开设江淮大讲堂,遴选学习“百个红色经典”,近年来先后邀请专家教授进行了近四十场红色文化讲座。开设新生入学教育红色文化必修课,并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让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在学生思想深处生根发芽。

  绿海学院注重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立德树人的办学使命和科技兴校高质量办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区域红色资源优势,先后与新四军史料陈列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渡江战役纪念馆等十家单位共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拓展了红色教育空间。同时,还投资400余万元建设了党建文化广场、党建展馆、星青年文化广场和智慧思政教室,荟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成为文化传承的思政课新阵地。

  绿海学院还通过定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筑梦热血青春”的红色实践活动,将红色情结根植于学生的生命里。每年暑期组织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革命老区,追寻和探访革命足迹。学院组织300名学生徒步走进大别山,实地感受革命征程;坚持扎实开展重温红色经典活动。每学期举办“不忘初心红色之旅”等主题党日活动,通过组织诵读经典、传唱经典等方式,汲取文化养分,强化情感认同;注重在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传承红色精神。先后多次作为安徽唯一受邀的高职院校,服务过全国两会、世博会、中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冬奥会等近百次国际性、全国性赛会。星青年学子发扬革命精神,以良好的形象、专业的服务、奉献的精神得到主办单位的认可和嘉奖,多次荣获世博会及安徽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最佳志愿团队”等荣誉称号。



绿海学院董事长、星青年总培训师陈孝云在绿海学院服务冬奥会志愿者出征仪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动员讲话


  2021年4月,在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治理能力高级研讨班”上,绿海学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陈孝云应邀参加学习,“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校长治理能力提升校本实践案例应邀得到推广。2022年1月,合肥市教育局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上,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被推荐为典型案例在现场发言。2022年4月,绿海学院《用红色基因培育职教星青年》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党建工作委员会作为推广的典型案例。

  2021年9月,绿海学院千名学生齐聚金寨红军广场、渡江战役纪念馆,在鲜红的国旗下立志、宣誓,并通过参加制作专题片《为职教礼赞、立星青年誓言》发出了职教青年的时代强音。这次活动不仅强化了学子们“职教强国”的信念追求,提升了教师团队“职教兴国”的责任担当,还取得了非同凡响的社会效应,学习强国、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数十家媒体以《星青年,点亮职教明灯》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引发全网热议,也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和肯定。

  陈孝云表示,绿海学院将沿着国家为职业教育指明的“职培一体”“职普融通”的发展思路和定位,充分发挥“星青年”模式本身的时代性、体系性和创新性优势,未来在国家课题研究、培训体系、服务能力、社会链接、模式输出、人才强化训练方面应做出更大的作为。

  

  双翼护航——做深做实“三全育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绿海学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牢抓立德树人根本,把“三全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要务和核心工作,在着力推动“星青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以文化和科技为抓手,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实践探索,工作体系不断夯实,成效日益凸显。






“三全育人”做深做实实践中,绿海学院积极加强“绿海文化”建设


  绿海学院聚焦育人资源的充分利用、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整合高端资源,搭建育人平台。学院与南京诚明书院、江苏固锝电子有限公司、浙江方太集团等合作成立“三全育人”创新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提出的“一个中心,六个结合”,指导创办的《思政云参》,有力推动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和思政课改革创新。“双创联盟”规划的双创教育“十大目标、五大课程、四大赛事”,激发了学院双创教育的生机活力。与国家双创委联合举办“高职院校双创师资培训班”,有效促进了双创师资队伍建设。“红研会”遴选的“百个红色经典、十大实践基地、五个活动项目”,对指导学院传承红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海学院聚焦思政课程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推进改革创新。以金寨红军广场、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徽杭古道等为依托,大力加强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行走课堂”和自媒体传播相结合的形式,增强教学的情景化、互动性和吸引力;建立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出台《推进课程思政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持续开展课程思政精品课、示范课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育人元素,编制《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案例精选》。创新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创新“融合”式教学,推动专业课建设与思政课教师的联手合作,让专业课程讲出“思政味”。


教育部首任德育处处长孙学策到绿海学院考察指导



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教授做客绿海学院《江淮国学大讲堂》



学院“联姻”德国IB集团科隆教育中心,共同培养物流、商贸、旅游和汽车技术等专业人才



绿海学子国际大会服务现场


  聚焦学生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注重文化育人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承的时代性。学院着力构建以《学院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为基石,以“三大文化”为顶梁,以工匠文化、徽商文化、双创文化、空巴文化、君子文化、“十德”文化、“星青年”文化为支柱的“绿海文化大厦”。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安全文明卫生活动月、双创文化节等活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从儒家文化中萃取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爱为本的社会关爱精神、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文精神。开展经典诵读、“一日一善”、“与圣贤同行”等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传承纳入教学体系,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如: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中国传统文化漫谈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等课程。创建君子学堂,从“君子之梦、君子之术、君子之美、君子之能、君子之行”五个维度上塑造时代“星青年”的君子人格和素质能力,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聚焦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结合学分制改革,推行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出台《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办法》。大力组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点亮心灯”行动、学雷锋系列活动、顶岗实习和创业实践活动。编印《“星青年”必备素质能力与提升实践手册》、《星青年文化手册》。重点打造“星青年”“12345”工程,即培养学生能够展示一次精彩演讲、诵读两部经典著作、善跳三支企业舞蹈,参与“策划一次活动、开展一次志愿服务、申领一个创业项目、设计一份商业计划书”四类实践,系统培育学生“心态、目标、时间、行动、学习”五星管理能力。学院与国家双创委、中国中小微企业联盟、企业家协会深度合作,创设双创俱乐部、商道特训营,举办企业家进校园活动,组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双创大赛并多次获得一等奖,着力提升学生双创意识与能力。立足商务院校的特点和优势,着力培育总经理助理,为此专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编写系列校本教材。通过以上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社会责任感,也形成了一批第二课堂育人品牌。

  积淀深厚,成果丰硕。自办学以来,绿海学院培养了25000余名星青年人才,3000多人成为精英骨干,约10%学子成功创业,30余名学生成为上市公司创始人、上市公司股东、合伙人。多名学生被评为“创业标兵”“岗位技术标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人”、道德模范、行业能手、企业骨干等。学院师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得奖励200余项。近几年报名专升本的毕业生考试通过率50%以上。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在98.5%以上,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职教强国——“绿海”人的“绿海梦”

  经过15年的砥砺前行,绿海学院瞄准“努力创办中国式、现代化、国际化的产教融合式职教大学”的方向,重点在专业建设与产教融合方面强力打造。

  专业建设内涵显著增强。根据“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要,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构建以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财务金融类、电子信息类、艺术类等为主,以“云、大、物、智”类和高铁客运服务类等为特色的专业体系,共开设专业32个。其中,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入选国家骨干专业,“直播电商”等6个专业顺利通过“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审批。围绕商务行业产业链、人才链、就业链、创新链,提出突出行业特色的基本原则,重点建设“经济贸易方向”“工商管理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艺术设计方向”4个专业群。





校园一景


  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学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全过程。“十三五”以来,绿海学院协同相关院校,在省教育厅支持和指导下牵头成立了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联盟。成为安徽省首个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的职业院校;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共同创建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能源人居环境实验室”;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共同创建成立哈工大人工智能与健康学院;与工信部信息化软件与集成电路中心、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放实验室达成战略合作,拟在合肥创建“中国芯人才培养学院”;先后与浙江名淘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华航航空公司、字节跳动、华为、海尔等省内、外100多家知名企业、高校深化合作,实行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2016年,学院被评定为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站在历史新阶段,绿海学院将恪守“办学以市场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管理以绩效为中心”的办学原则,围绕“千亩万人本科职业大学”高质量的“绿海梦”为发展目标来开展一切工作。“培养更多时代星青年,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绿海人一如既往的理想追求和信念。”陈孝云如是说,为着这个目标,学院将着力打造以“党建引领示范校”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等为代表的“十大工程”,并拟通过以共建“安徽人文科技职业大学”“产教融合科创园”等项目,拓展办学空间和格局,努力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育人示范校,青年大学生、青年党员踔厉奋发创新创业示范校。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2022年第24期